刚刚立夏,巴南区石滩镇海拔800多米的方斗村坪上社“三社融合示范基地”的“当家人”刘顺友就坐不住了,今年方斗村47户村民以土地入股顺友稻米专业合作社,开辟出300多亩更便于机械化耕种的高山连片生态稻谷基地,春雨已经灌满稻田,马上就要开始插秧了。
更让刘顺友欣喜的是,往年插秧最发愁的人手问题,今年也因为试点“三社融合”,迎刃而解。 “三社”指的是供销社、合作社和信用社,它们是服务农村的三大主力军。
信用社负责解决生产上的融资需求;供销社负责实现优质农资统一配送和打通销售渠道;而合作社则主要负责引导农民、村集体以土地和资金入股,发展高效农业,助力乡村振兴。
2019年底,在石滩镇政府的帮助下,顺友专业合作社就得到了金融部门提供的100万元资金支持,对47户村民入股的巴掌田、鸡窝田进行合并整治,使之适宜机械化种植,减少人工耕种需要的大量劳动力;而由于土地入股之后“角色”的转变,加上今年的经济环境变化,坪上合作社留在村里“打工”务农的壮劳力一下多了7、8个,通过简单的培训,就能掌握机械化耕种,这让刘顺友再也不为寻找插秧的人手发愁。
7日,上游新闻-重庆晨报记者在方斗村阡陌纵横,波光粼粼的高山“云端稻田”看到,示范基地的“股东们”正在调试农机,忙忙碌碌为插秧作准备。
刘顺友介绍,因为受益于“三社融合”试点,实行农户土地入股当股东的机械化种植,每亩稻田的生产成本一下子就降低了420多元,300多亩稻田就相当于直接增收10多万元,这些钱到年底都会按照入股比例分发给农户。 除了方斗村300亩生态稻谷示范基地的种植,顺友专业合作社还为其他村社的农户提供代耕、代管、代收、代加工、代销售的五代服务,并适量收取社会化管理服务费。
石滩镇相关负责人介绍,目前,石滩镇结合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,已经建立了稻谷、茶叶、水果、养殖等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,采取农民变股东、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的方式,大力发展石滩的高山特色农业,吸引农民回流务农。
目前石滩镇已成为重庆主城主要的绿色稻谷种植基地之一,有海拔800-1000米的“云端稻田”超过1万亩,年产高品质生态大米5000吨。 今年全镇4500多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将达到2万元,实现全镇脱贫奔小康。 上游新闻-重庆晨报记者杨新宇/文、图、视频【免责声明】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“来源:上游新闻-重庆晨报”或“上游新闻LOGO、水印的文字、图片、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。
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与上游新闻联系。